《中国大学生就业》|| 石云生,郭智芳,于海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策略研究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简介】
石云生,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及职业生涯管理;
郭智芳,北京师范大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生涯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于海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领导理论与职业生涯管理。
【摘 要】
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对工作意义的理解,鼓励大学生勇于承担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义务及责任,主动地开展职业探索与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树立责任意识教育理念、丰富责任意识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建立课程的责任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责任意识教育
【文本引用】
石云生,郭智芳,于海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4):30-35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们在追求专业化、专家化的同时,往往可能会忽视责任意识教育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带来了部分大学生呈现了“规划无意识”,[1]即: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并不清楚,只是把它当作获得学分与成绩的手段,缺少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价值及意义的深入思考。在目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现状复杂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勇于承担家庭、社会及国家发展的义务及责任,从而主动地进行职业探索与实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情,做一代人的历史贡献。”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地自立自强,才能够承担起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责任,同时也才能主动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家庭家族的兴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勇于追求职业对他人、社会及国家的意义。[2]
责任,是指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情。责任意识是每位公民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新时期的大学生扮演着学生、子女、公民等多种角色,与此相应,需要具备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他人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多方面的责任意识。[3]责任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自己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得到切实增强,才能够激发大学生主动作为的内在驱动力,为大学生自己的行为提供方向,并保持强劲的动力。[4]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涉及大学生对于自我发展、家庭责任、工作及职业的定位及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话题,与大学生承担的角色责任一一对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做好职业生涯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更加有效能够激励大学生为自己职业生涯承担责任,充分认识到职业问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增强探索职业世界及勇于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的内驱力,更好地将个人主观职业成功与社会及国家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承担社会及国家发展责任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平台。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大学生自主地树立目标的动力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出现了“不适”现象;如:大学生期间学习目标的丢失、对大学生活仍不能自理、求职就业主要依靠家庭帮助、“潇洒一族”“沉迷游戏”“懒就业”“不就业”及“啃老”等等都是大学生目标缺失的表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越强,对于实现目标内驱力也会越强。[5]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目标”是规划的前提,目标缺乏会直接带来大学生的“规划无意识”,规划也就会变得无意义。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实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职业环境、家庭需要及社会国家进步更为关心,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地设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具体地进行规划,并有计划地实施职业生涯的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可就业能力,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把规划转化为现实的决心
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更是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完善人格、了解职业世界,并积极开展职业探索、职业实践的综合素养提升的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不仅需要激发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也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励大学生勇于承担起自身职业发展的责任。责任意识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主人翁的意识,自觉认真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负起责任,提供了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增强他们的勇气与信心,克服自身及环境的限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不断地提升自己,有利于促使他们把握机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奋斗,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大学生成功开启职业生涯的引擎
据北京市教委通过的一项调查来看,责任心是企业与学生双方在用人条件及用人要求方面错位最为突出的素质;相对比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责任意识却是用人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而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及求职活动中则最为看中工作技能的培养,严重忽视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6]所以即使在应届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没有优势,有人甚至将应届大学生比喻为“火灾”[7]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景下,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经历,工作技能不一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仍然可以凭借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并成功开启通向未来职业生涯的大门。
(四)大学生坚守职业原则与追求的支柱
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做到忠于职守并非难事,但在面对权威的挑战、经济利益诱惑、现实生活压力等问题时,能够做到坚定不移忠于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服务于他人或者社会,坚守自己的职业原则与职业价值追求,才是难能可贵。责任意识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活动中的综合表现,[8]也是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能够不惧权威、抵抗诱惑、不惧压力,坚守职业原则与追求的精神支柱。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启发大学生乐于服务他人的动机,鼓舞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及国家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培养大学生积极正向的职业意识与观念,能够坚定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场景中坚守职业道德的信心与决心。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源泉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另一路径,不仅能够有利于将自己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他人及社会的产品或服务,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就业及带动他人就业。但是,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会面临较为高昂的沉没成本,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挫折。这些对大学生坚持创新创业的能力及意志会带来很大的挑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激发大学生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于自己、家人、社会或者国家的重大意义,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鼓舞大学生克服创业困难,坚定创业道路的勇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源泉。[9]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策略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要求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心怀责任意识教育的理念,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新职业生涯教育手段与方法,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责任化,并努力构建责任化的课程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培养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
(一)心怀责任意识教育的理念
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怀责任意识教育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在大学教育阶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并主动地进行自我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10]并在教育实践中将职业生涯教育与责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只注重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与技巧,必须注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渗透与培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要求我们需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性地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而提高他们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定向、自我坚持的能力,增强他们把规划转化为现实的责任意识,并在强烈责任心的感召下积极响应社会及国家的需要,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及奉献国家的过程中不断追求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二)丰富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内容
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各个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教育理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需要依据学生需要,开发针对性的项目课程。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教育,除了在教育部教学大纲范围内的教育内容中渗透责任教育的理念外,还需要依据实际的需要,开发相关项目课程,涉及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如:个人职业与社会发展、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进步、职业与家庭等,项目型的课程可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贴近学生多元化的现实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内心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定向、自我坚持把规划转化为现实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构建职业生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责任教育注重的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职业生涯意识、责任意识的启发。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实践课程的体验带来的效果往往要好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特别需要注重实战化实习、实践的运用。例如: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只能停留在“做杂活”“整理资料”“收集数据”等方面,很少能够参加项目运行及市场运作。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签订实习协议、构建课程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新进员工招聘选拔、公司业务考核、产品销售及推广等活动,并以员工标准对参加实习、实践的大学生开展评价,让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环境变得更为接近真实职业环境,让大学生获得真实的职场经验,主要发现自身素质与从业要求在表层知识、技能及深层次态度、动机等方面的真实差距,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责任意识在实现就业、职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改进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也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以达到充分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及责任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利于学生产生“共情”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情景法、榜样引导等教育教学方法。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需要让大学生们对自身、职业环境及责任意识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一个直观、接近实际情况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场景剧、职场精英分享等形式开展,激发大学生对于职业意识、责任意识的情绪表达,增强大学生对职业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开展探索及认知的内驱力。
其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激发学生的深层次的反思与体验。大学生对于职业及责任意识的深层次的反思与体验,可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承担、自我探索的动力,也是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深层次反思及体验的方法。如:生涯幻游、生命线、压力管理、时间计算题等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履行责任的义务,反思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及动机,进而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积极探索及完善自己。
再次,在教育教学中引入职业生涯教练技术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发展技术,教练技术在管理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可以利用职业生涯教练技术,设计一些教练内容,通过个性化及精细化的教练服务,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与团体合作,让学生真正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及自豪。
最后,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责任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课堂、大学生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学习成为大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大学生承担起自己学业进步、职业发展的责任,让教师陪伴、见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四)建立责任化的职业生涯课程管理制度
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责任化的课程管理制度,有助于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励勇于承担责任的外部环境,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及体验,激发大学生对于在学习及工作实践中勇于承担责任的体会与反思,切实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一,充分开展课前沟通,与每一位学生签订课堂责任书。通过课前说明、课程说明书等方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课程的管理方式、成绩学分的评定、责任管理的量化、教师情况简介等方面进行充分说明,与每位选课大学生签订课堂责任书说明。课程正式开始后,课堂管理严格按照责任书内容开展,如学生的迟到、逃课等现象必须扣除一定比例的成绩及学分。课堂责任书签订可以让学生体会劳动管理制度,激发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技能,提高自我管理的责任意识。
第二,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组织学生团队化管理。借鉴职场中部门或者团队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课堂招募的模式招聘课堂管理人员、团队长,让管理人员及团队长自行招募团队成员,并由管理人员或团队长进行各团队的管理,并通过设置团队学习任务或项目展示设置团队绩效评价,进行团队建设及培训等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增进团队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及团队责任感。
第三,在课程考核中,实施课程成绩学分的绩效化管理。成绩及学分的绩效化是建立职业生涯课程责任化管理的有力保障。成绩学分可以与学生的上课纪律、课堂表现、团队表现、特殊贡献等项目挂钩,改变成绩学分单纯依靠考勤、考试的模式,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及团队学习。
四、结论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注重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承担自己未来发展责任的勇气,增强大学生追求职业理想的信心与动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树立责任意识教育的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建立责任化的课程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保障教育者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开展责任意识教育,赋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灵魂与意义,激励大学生承担自我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的责任,勇于承担起家庭、社会及国家发展中的义务与责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卓,于永平,董德朋,董德龙.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17):52-53.
[2]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1-113.
[3]李香玉,刘洁.培养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教育[J].教育家,2020(10):21-25.
[4]李朝晖.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之必备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48-49.
[5]叶浩生,杨文登.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J].心理学探新,2008(3):9-13.
[6]任占忠,谢伟.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4-10.
[7]宇阳.谋生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27.
[8]付洪.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8(6):84-87.
[9]邹更新.新冠肺炎疫情下中美大学生社会责任精神及创新创业模式比较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1):190-191.
[10]李卓繁,郑丽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3):39-46.